目前我国小水电占全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%左右,已建成的小水电站约45000座,巨大的数字引发了人们对小水电利益的各种猜想。小水电与生态环境、小水电背后利益之争以及审批监管等问题,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。
据了解,一座2000千瓦规格的小水电站至少也要上百万的投资,需要大约10年左右收回成本,目前许多地区的小水电都处在亏损状态。在水电开发利用的大省,小水电在提供农村可用能源、防洪灌溉、就业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,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,但"炒电"热潮过后,小水电企业普遍亏损运营。
业内人士多认为小水电企业之所以深陷亏损泥淖缘于上网电价太低、环评要求严格、移民建库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。
造成小水电亏损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上网电价迟迟未调、主管部门不明确导致的多头管理等,此外,小水电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,如经营管理能力不强、技术设备老化而导致发电效率较低等。
其中,监管是我国小水电行业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。存在"谁都能管,但谁都可以不管"的监管现象。在小水电的监管上涉及多个部门,存在不明确、不协调和交叉重叠管理的问题。比如水利部与环保部,在环境问题上,水利部门认为环保部门没有监管好河流污染问题,环保则指责水利只顾修站发电不顾生态。
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电方式,小水电对满足电网公司暂时照顾不到的偏远山区、农村的供电意义重大,需要社会给予关注,但也要防止扶持政策刺激过度,导致小水电的无序发展,特别是在环境保护上也应当对小水电进行约束。
行业专家认为,只有从内部和外部都对小水电产业施加力量,才能将小水电企业们从发展的困局中拉出来。就目前而言,制约小水电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监管缺位,多头管理,政出多门,继而出现该管的不管,不该管的越位代管现象。正是管理体制不顺而衍生出优惠扶持政策不落实、项目验收标准规范不统一而造成水电站手续不全等诸多问题,将小水电拖入了生存艰难的困局中。